为什么那么多孩子铁了心要转体制外?
13086 人参与 2021年06月06日 18:05 分类 : 国际化教育理念 评论
-
前段时间《为什么一个做国际教育的老师,却坚定地给孩子选择了体制内路线?》,在网上刷屏了。
许多家长都觉得作者写得很中肯。但是也有家长表示,自己一开始是坚定的体制内,但到了小升初或初升高的时候,却开始考虑转轨的事宜。
那么,为什么那些坚定的体制内起步家庭,最后要转到体制外呢?最好的转轨时机在什么时候呢?米老鼠老师:毕业于天主教鲁汶大学,留学欧洲多年,财务、金融双硕士,曾在全球500强企业任职近10年,后回国从事国际教育传媒工作,目前是魔都教育机构合伙人,统筹长期学业规划管理工作。在上一篇文章里,我聊到让自己孩子从体制内出发,也特别强调了要长线抓英语和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,保留转轨可能性。在开始讲正题之前,我特别想说的是,教育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,只要求仁得仁就是最好的,不必追求、也没有整齐划一的策略,还是那句老话,“一家一策“。很多幼儿或小学生家长都觉得,自己可以决定孩子的升学路线。但其实,现在孩子的信息来源渠道是很广泛的。等到了十四五岁,一旦知道自己有可能从体制内转轨到体制外读书,孩子大概率都会铁了心要转体制外,到时候家长可能拦都拦不住。小A是我前同事的儿子,成绩拔尖。前几年高考,他本来一心想考复旦,但香港大学抛来了橄榄枝,还提供了奖学金。面对这个大offer,妈妈有点犹豫,毕竟费用不菲。可孩子一看到港大,就立马决定选这个。妈妈看孩子心意已决,最后还是尊重了孩子的意愿。小B是四校生,一路体制内上来(注:上海最顶尖的四所体制内高中),从小就很坚定地以交大为志向。但在临近高考时,被上海纽约大学提前点招,这下画风全变了。四校的生活在孩子嘴里成了Peerpressure(同伴压力),未来交复的日子只是四校的延续,铁了心的要读上纽大,家里怎么劝都没用。小C是三公初中里的前几名(注:上海最知名的三所公办初中),后来被上海某顶尖IB双语高中部录取。孩子其实偏理工科,面对IB这种写作量大的课程,有压力,再加中国小男孩在国际教育赛道上申请工程类比较吃亏,孩子和家长犹豫了很久。但是临门一脚的时候,孩子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去双语。小D是某顶尖民办初中的前10%学生,考四校很稳的那种,本来也是打算坚定体制内的,但“打酱油”拿到了某顶尖IB双语的OFFER。其实妈妈对体制外的事一头雾水,连最知名的海外夏校都还没听过,但孩子就坚决表示一定要去双语了。可能有人会说,这种都是学霸,拥有路线自由,不管体制内外都能游刃有余。没错,他们是属于最有能力也最有可能在体制内一路走下去、并且走得很好的孩子,可他们都尚且如此选择,那些在体制内学得很辛苦的普娃,随着一点点长大,其实会更希望转轨体制外。这些年,我接触到过那么多家庭,许多一开始都是坚定体制内的,可只要一旦体制外求学的机会出现,许多人调转方向的速度快得连自己都想不到。这两年,国际形势风云变幻,很多人都说,“现在转体制外风险太大”。可你去看看那些留学展、咨询会,热度一点没少。
尤其体制外对低年级的学生有天然的吸引力,本来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“入格”,然而“出格”才是小孩的天性,哪个赛道跟小孩天性接近,小孩自然要选哪一种。跟大家分享这些事,是想说,转轨确实是有其价值所在的。但面对转轨,我们既不需要盲目追捧,也不需要盲目拒绝。国际教育圈有这么个话,“读美本的是中产,高中去美国的家里得有矿,上美初的家里是家里有矿中矿。”现在国际学校和双语学校的费用也都不少的。这个道理大家也不难懂,就不赘述了。总的来说,留学最主要的目的有开拓视野、谋求更好的学术机会、学历镀金。我一直跟学生讲,我们所处的时代,让我们遇到了比前人多得多的文化碰撞、交流、融合,我们也要比前人们更会讲故事,才能让别人更了解我们,进而推动合作。不说国际事务那么高大上的话题,就说个淘宝直播的小事。现在,淘宝上有人在跟国外的珠宝商合作,在网上卖珠宝。这也很有意思,老外摆了满桌子的红蓝绿宝,一个中国姑娘又当翻译又卖货顺带替中国顾客跟老外砍价,动不动就“Brother,low,low,low,price。”这其实也是一种国际视角,发现机会和贸易空间,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直播的时候,真的是惊掉下巴——这事居然还可以这么玩!跟这个异曲同工的,是我一个清华毕业在杜克读国关的朋友,他现在就帮政府在做一带一路沿线的桥梁工作。这种广角视野,会让人生看到不同的风景,这很有趣也很有价值。我家表弟之前考研非常想去复旦,为此连续考了两年。我当年跟他讲,“你不用孤注一掷地去拼复旦,你去英美看看,会有不同的收获。”当年他不信,也认为要花家里很多钱,就不愿意。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,他还是不情不愿地去了英国,半年后我们再聊,他由衷地说,“真的要到国外读个书,还是很长见识的。”留学这件事,早就不是“镀金”了。但我始终认为,不管什么时候,多长时间,留学或者到外边看看,都是人生中非常有价值的事情。如果是围绕这个目的展开的留学规划,研究生出去或者本科去交流一段时间,甚至几个月的暑期夏校,也都是可以的,并不一定要那么早的(完全)进入国际化教育赛道。当然,现在疫情关系,出国是要很谨慎,但我觉得从疫苗在全球推进的角度看,前景还是可期的。高中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阶段,升学出口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。我现在带的学生也是一样,坐标魔都,托福集训、SAT集训,早上9点进去晚上9点出来,抽单词不过不准回家;IB生物论文数据出不来熬夜加班重做;打比赛的时候,工作到凌晨2点……“不经历风雨,怎么见彩虹;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”,学习就是学习,学习第一条就是坐得住板凳。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,小学、初中都是晃晃荡荡上来的小孩,在高中被刷下来很正常的。这是2021年QS的大学排名,密歇根安娜堡是排在北大前面的。但从申请的角度来说,密歇根安娜堡肯定是要比上北大容易。英国G5之一的UCL,在今年的榜单上排第10,清华排15,UCL也比清华好录。不管背后成因如何,单纯从进入一个更好的大学的几率来说,体制外升学肯定是高的。有的朋友曾经说,UCL排名靠前,但它在就业市场上的吃香程度不如清华。就业市场有很多细分领域和要求,这里没法细说,总的来讲,好的企业的人事手里应该有一张候选人入选学校清单,这些学校一般来说都不影响学生进入shortlist(候选人短名单),能不能拿到offer,就各凭本事了,文凭能帮到你的,这些学校也都不会耽误你。在体制内,高一、高二学新知识,高三是复习,很多家长觉得这是一种智力浪费。体制外倒是几乎没有这个问题,一直都在学习新东西。总之,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尚可,高中转轨读海外本科,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可以果断转。很多家长说是因为孩子兴趣爱好广泛,而体制内太看重主课、太过刷题;或者孩子很活泼但体制内学校太刻板;当然还有更直白的——文科好理科弱,体制内升好学校无望。1. 择校,不是只有体制外才有,体制内也有,我倾向于给孩子选一个适合的学校。有位幼儿园老师说,“我曾经有个学生,每天来上半天课,下午在家刷题,在备考幼升小的时候,爸爸妈妈轮流请假带孩子刷题。孩子确实如愿上了一梯队民办小学,但这个孩子眼里没有童真,他每次看到我,都跟我讲‘老师,我太累了’。”有的学校,升学很好、数学很鸡,但是不擅长数学的小学生跟得很吃力,小学就开始掉头发,把孩子搞进去这样的一个学校真的合适么?如果这道槛儿绕不过去,体制外择校也是一样的。2. 不要当逃兵。良好的学习习惯,刻苦学习的精神,不管在哪里都是需要的,一味地找环境因素,到了体制外高中也是抓瞎。小初抓得紧,是给高中进入好学校做准备,这是很正常的。哪个家长在高中选校的时候,会坦荡荡地说:“我就是不想考那几所顶尖双语!”我遇到好几个例子,家长一开始都是觉得原来的学校(体制内外都有)不好,然后转到一个比较快乐的双语,想先过渡一下,如果学校不好,高中再择校。进去发现问题了,抓得太松,孩子完全没有学习的氛围,然后发现中考没戏了,21所也没戏了。(注:上海有21所双语学校,是必须要中考成绩的,其中头部学校自己的学生的中考平均分是市重点的水平)。举个栗子,现在很多孩子不肯做计算,许多家长也觉得,干嘛要刷题呢,懂了就行了嘛!但是初中家长,尤其是那些看自己孩子直升无望的家长,才明白这些练习的必要性,但很可惜,这个时候孩子太难按住做练习了,一会叛逆了一会青春期了,很难拉动。我有个朋友,很早就打定主意要去双语学校,但她家孩子上的是黄浦一梯队公立小学。进入小学后,她给孩子抓英语、抓活动——英语比赛、主持人等都很积极,成绩就抓住课内,像奥数之类的都没有搞。但这个孩子因为基本面抓得很好,全人发展的样子又是国际化学校喜欢的,所以当时就很顺利地进入到最顶尖的双语学校。所以,初中转不转轨,我的观点是,要看你的教育理念、未来的升学赛道选择、孩子的抗压性,绝对不能只是想让孩子轻松一点。此外,现在小升初转轨还要面临一个问题,就是摇号。也不像以前是考的,你放手鸡娃就行了,现在还有很多不确定的部分。只能说,体制外二梯队的学校,基本能进,一梯队没有体制内那么难,但还是有点风险的。从这个角度说,现阶段保守的小升初策略,还是有个好的公办初中对口保底,关注插班考,可能更稳妥一点。转轨有转轨的门槛,也不是说钱和思想准备好了就好了。高中笔试一般考察数学、英语,部分学校添加语文、科学、体育。有的学校会给考纲,可以关注学校公众号、官网或者联系招生老师索取,一般这部分信息学校老师是愿意分享的。其中数学比较特殊,上海的教学知识面是比较广的,比如,7年级的三角、全等、指数等概念,外地孩子鲜有涉猎。数学卷有的学校分英文卷和中文卷,选一种自己擅长的即可,一般来说也不影响录取评估。好学校考察的难度,有一模难题的水平。英语对标托福练习即可,头部学校一般的标准是90分,接下来的学校可能是60、70分的要求。初中笔试也基本是对照体制内的课程来考察的。数学可以接触接触英数,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词汇的问题。英语不像高中那么明确,但是录取头部学校的学生的英语小托福会是接近满分的程度,不会比上外附中低的。有的学校也会采用MAP测试系统,能考上顶尖学校的学生,应该是要领先美国孩子1-2两年的水平的。MAP®(Measuresof Academic Progress)测试,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电脑自适应测试,由美国西北测评协会(Northwest EvaluationAssociation, NWEA)研发。在美国所有的50个州,七千所中小学校每年开展三至四次MAP考试,每次参考人数近千万,其测试分四科,内容覆盖了英语(包括阅读和语言词汇运用两科),数学和科学,每科考试时间大约1小时,适用对象是从K-12年级的所有学生。转轨准备过程中,一定要平衡好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的关系。明确转轨的,第一要抓好英语,因为进入体制外意味着你要把英语运用成语言艺术的高度,第二要抓好数学,但也不是求难,抓好基础和习惯,关注数学逻辑;语文需要让时间给其他两科。不明确转轨的就比较麻烦,语文和英语还是会抢时间,那你一定要抓住语言学科学习的共性,尽量共同推进,但毕竟是两套东西,还是有不兼容的部分。外籍学生、港澳台学生,可以申请国际学校——美国学校、上中国际、惠灵顿、德威、英国学校、德国学校、新加坡学校等,这些是比较主流的、大头国际身份学生的入学通道。外籍学生当然也可以申请双语学校,具体情况需要在当季申请时,具体咨询学校。对于有上海户籍或者父母持有效居住证的学生,可以报考双语学校。想来魔都上学的外地家庭,千万别一拍脑袋说来就来,居住证最少要提前6个月进行办理,否则来了上海即使放弃学籍,能接收的学校也有限,降低选择面。高中目前仍可接受外地学生。第一个大的入学节点,跟升学同步,也就是幼儿园进入小学,小学升入初中,初中升入高中,每一年都会有具体的出生年月日限制。招生数量,也是3个班、5个班,大几十到几百的体量。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,上海小学升入初中的年级是5升6,换言之,上海学生的6年级是在初中度过的,而不是像外地一样,6年级算在小学部。想在小学升入初中的外地家庭,一定不要搞错了申请年级,否则就只能算插班申请了。在公民同招、民办摇号政策之后,转插班肯定是一个大热门。但是以这种方式进入国际化学校的学生数量,是非常有限的,学校也往往期望通过此吸引到鲶鱼学生。有转插班名额的前提是,有学生转出。所以具体某个学校某一年的情况都是非常不稳定的。很可能出现,你要插班进入的年级没有名额的情况。因此,对于转插班的家庭,一定要广撒网,或者拉长转学申请的时限。如果能一步到位,那真是太幸运了。插班非常考验整个家庭的韧性。魔都的国际化学校一般有两个招生季,春招和秋招;一般学校在每年年底就会锁定一批学生;到了次年5月前后又会有一批。如果实在错过了统招时间段,也不用完全放弃。还有一部分学校是滚动招生的,大家还是可以跟学校保持沟通。转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,肯定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主要的原则可能有三个: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国际学校家长圈
推荐阅读:
游子带你看世界|卡西的游记
游子 | 9月23日陪伴脑伤儿童活动
假如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
版权声明:“备战深国交网”除发布相关深国交原创文章内容外,致力于分享国际生优秀学习干货文章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原谅,并联系微信547840900(备战深国交)进行处理。另外,备考深国交,了解深国交及计划参与深国交项目合作均可添加QQ/微信:547840900(加好友时请标明身份否则极有可能加不上)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非常欢迎品牌的推广以及战略合作,请将您的合作方案发邮件至v@scieok.cn
本文链接:http://scieok.cn/post/2065.html
-
国际化教育理念 微信公众号:scieok
微信号:ScieOk_cn
加微信,发送 2021 即可进群获取深国交备考资料,并有定期分享相关教育心得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